洪都拉斯887人移民失踪!案件20年无人管,中国咋保海外公民安全
在2025年9月,洪都拉斯女性克劳迪娅·冈萨雷斯为失踪五年的丈夫举行了追思仪式。她在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市中心那面被称作“寻亲墙”的纪念墙上,贴上了丈夫的照片。雨水打湿了相片,仿佛诉说着一个家庭长久的等待与无声的痛苦。
这面斑驳的墙上,已经密密麻麻贴满了237张面孔,其中包括12名孩童。他们的笑容永远停留在童年,而照片旁都清晰标注着“失踪时未满十岁”。
据洪都拉斯失踪移民亲属委员会(COFAMIPRO)统计,至少有887人在尝试北上迁徙的途中下落不明。但多个国际人权组织指出,实际数字远远高于官方记录。由于信息登记体系残缺,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信息往往缺失,许多家庭甚至无法进入统计。
展开剩余82%一边是数以百计的家庭在无尽等待中承受煎熬,另一边却是三年停滞不前的关键立法和长达二十年的案件积压。洪都拉斯政府迟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,导致这场人道危机愈发恶化。而对比之下,中国在海外公民安全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高效机制,更显现出两国治理间的巨大差距。
克劳迪娅的丈夫在2019年背上旧帆布背包离开家乡,临走前许下承诺:只要挣到足够的钱,就带家人去美国开始新生活。然而他在穿越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丛林后便彻底失联,再未归来。
这五年来,克劳迪娅不懈地每周三次前往市政机构申请备案,却总被告知“系统查无此人”。直到她加入COFAMIPRO,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完成DNA比对,才确认了丈夫遗骸的身份。
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。数据显示,887名失踪者中,超过三成是因每天收入不足3美元而被迫外出谋生的底层劳动者。由于妇女和儿童登记门槛更高,信息遗漏情况尤其严重。国际移民组织2024年的报告指出,在洪都拉斯移民频繁经过的“美墨边境通道”上,每100名移民中有6人失踪或丧生。
这一触目惊心的比例背后,是洪都拉斯连续五年位居拉美暴力犯罪率第三的现实,全国约两成社区被帮派实际控制。人们只能在“忍受极端贫困”和“冒险出走”之间艰难抉择。
截至2025年2月,国家移民法医数据库中收录了814起失踪案件,涉及766个家庭和超过1800份基因样本,但仅识别出85具遗体。平均每起确认需等待22个月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支撑这些工作的核心力量并非来自政府,而是依靠国际组织与民间团体的支持:DNA检测费用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承担,遗体分析由阿根廷法医团队的流动实验室提供,而家属的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更是志愿者和基金会的无偿贡献。相比之下,政府在预算中对“寻亲专项”的拨款微乎其微,甚至不足以维持数据库正常运转。
这种投入不足导致在2023年政权交接时,766个家庭中有123户因档案遗失被迫重新提交资料和生物样本,漫长的寻亲之路再添阻碍。早在2022年,已有议员提出《失踪移民保护与搜寻法案》,希望通过立法建立系统机制,包括缩短失踪立案时间、简化死亡宣告程序,以及推动与墨西哥、美国的数据库对接。但因涉及多项制度修改,且遭部分政客指责“浪费公共资源”,该法案至今仍停滞不前。
赫尔松·穆尼奥斯,阿维纳基金会“移民之声促变革”项目负责人指出,法律空白、系统陈旧、登记机制缺失,使得每次政权更替都让家属重新陷入繁琐程序,部分案件悬而未决超过二十年。唯有建立稳定的制度保障,才能避免无数悲剧被政治波动吞没。
失踪者家属与民间组织多次呼吁:设立可动态更新的国家级数据库,强化跨国协作,签署遗体搜寻协议,并要求警方在接到失踪报告后立即行动。然而,这些诉求始终未获政府回应。
相比之下,中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机制。从2011年利比亚撤侨,到2023年苏丹撤离,再到日常的领事保护,中国始终坚持“人民至上”的原则。外交部开通24小时紧急热线,驻外使领馆定期发布风险预警,甚至提前制定撤离预案;在海外侨民集中地区,还会与当地警方和华人社团建立联动机制,及时化解安全危机。这一套高效的体系,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,也得益于跨部门的协作和稳定的制度保障,不存在“立法停滞”或“经费短缺”的困境。
洪都拉斯的困局,本质上是治理缺失与政府责任缺位的叠加结果。既无法解决贫困与暴力这些根源性问题,也未建立有效的跨境保护体系,最终让无数家庭陷入无望等待。中国的实践则表明,海外公民权益的保障,必须依靠坚决的政治意志、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持久的资源投入。
对洪都拉斯成千上万的家庭而言,他们的愿望很简单:能知道亲人的下落,能有一个不因政局变动而反复中断的稳定程序。这样普通的期盼,却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。
当我们看到克劳迪娅们站在“寻亲墙”前的身影,就更能体会到: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守护自己的人民,不在于政治口号,而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迅速行动,建立健全制度,让每一个家庭不再孤立无援。
发布于:天津市- 上一篇:德国敦促以色列停止推进“E1区”定居点计划
- 下一篇:没有了
